close

20120219140716.jpg

《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出版於2017,紀錄作者Sara在2005一整年身體力行拒買”Made in China”的過程。Sara並非仇視中國,也不為捍衛人權;拒買中國貨的想法,出於一點受不了鋪天蓋地的Made in China,出於一點實驗冒險心情,也許更多的是身為記者的她嗅出某種不單純,她的下一代成長的美國到底是怎樣的美國!?

 

首先Sara說服她的先生凱文從2005年1月1日到2005年12月31日不再買標示Made in China的產品,已經擁有的中國貨不算,只要外包裝不是Made in China裡面物品事後發現是中國製也不算犯規,親朋好友的贈禮也不在限制內。

 

這看似清楚的規則卻一點也經不起考驗。美國製的東西卻只是在美國組裝,內臟全部來自中國,這怎麼算?香港和台灣製造的算不算?印表機的碳粉來自日本但碳粉匣本身是中國製,怎麼辦?網站上註明美國製,客服人員確認產地是美國,收到的實物卻大剌剌印著Made in China又怎麼說?

 

這個實驗又因為Sara家是有著一個五歲男孩小威和一個二歲小女孩的四口之家,而面臨更多挑戰。美國人有好幾個很認真在過的節日,認真到萬聖節家裡要布置小朋友要變裝,聖誕節每個人要送禮,家族成員要送禮,根本不會聚首的家人也得買禮物寄送過去。小朋友去參加同學的生日要送禮,小朋友自己的生日會也得準備伴手禮給來參加的其他小朋友。

 

小威在耳濡目染下,也學會拿起貨架上的商品,嘆一口氣。

「又是中國。」再將東西放回去。

「為什麼要討厭中國?」甚至這麼問起大人。

「我們沒有討厭中國,只是讓其他國家的東西也有機會賣給大家。」Sara緊張地一再解釋,就怕小小的五歲心靈開始與全世界的中國人為敵。

 

漫長的2005出現過幾次犯規,一年將盡,原本消極抵抗的凱文忽然提出不妨將抵制活動持續下去。為了抵制中國貨,將東西往購物車扔之前凱文開始仔細想想,在遍尋不著非中國貨時思考是不是真的有需要。

「這一整年的抵制算什麼!?」如果就這麼結束,又開始身陷滿坑滿谷的中國貨中。

 

中美貿易戰開打,從供應鏈的盤根錯節清楚認識世界早就不可能自外於這一團盤根錯節。Sara要幫五歲的小威買鞋,赫然發現整個美國已不再生產童鞋。小孩的腳長得快,沒人會想花大錢在童鞋上,產業自然而然反映市場供需,童鞋最終全面淪陷,Sara最終花了大錢買義大利製童鞋給小威。

 

玩具區是更厲害的大淪陷區,Sara家的戰役最辛苦之處。最新、最炫、易壞、俗艷色彩的塑膠玩具、玩具車、超級英雄系列、光劍、警徽和手銬無一不是來自中國;聖誕樹上的裝飾、萬聖節南瓜燈、吸血鬼假牙…還沒完,居家修繕小工具、推車輪胎、釘子、訂書針、海灘拖鞋,甚至還有捕鼠器,這下都得找替代品。太陽眼鏡的世界除了昂貴的義大利太陽眼鏡,就只剩親民的中國製太陽眼鏡。即使是知名美國品牌,生產地也早已不在美國。Sara一度只能買丹麥樂高積木,一聽說樂高也要移師中國,嚇得趕緊囤貨。邊看邊笑之餘,猛然想起這一切是十二年前的事,這麼多國家的製造業在十幾年前就潰不成軍。好想看看拒買Made in China活動如果實行在中美貿易戰將川普家,會是什麼樣的光景。以川普家的財力,想當然爾會直接買義大利太陽眼鏡義大利童鞋,還覺得理所當然,何不食肉糜。不過聖誕樹上的裝飾想必會失色不少,更別說手上還不能拿iPhone。

wg1b9l23bev11.jpg

一直相信市場機制那隻看不見的手一定是所有問題的答案,任何違背市場機制的作法最終總會歪掉。眼前的現實卻一再顯示自由市場發揮到極致的結果,都像是一手打到爛的牌,大者恆大,不大者淘汰;低成本導向最終身邊都是廉價、俗氣、千篇一律的消費產品。

 

媒體以爭取眼球停駐來賺取點擊率為導向,而淺薄化八卦化;社交網站和搜尋引擎不斷分類歸納用戶的每一次點擊,這下又成了被投放廣告被投放特定搜尋及果的目標。類似的過頭現象,在每一個熱門觀光城市都被複製出來,然後這個城市就毀了,不再適合居住的城市。對!說的就是威尼斯。

 

在拒買Made in China的2005年,Sara辭去正職成為自由作家。”美國人會買美國作家寫的書”這句話在我有限的生活經驗中無法確認是對是錯,但確實讀過不少深度報導的美國出版品是很少在中文創作中找到,所以我傾向相信。

 

本來想舉的例子是《你應該吃我嗎?》,很有趣的飲食生活和產業挖掘。作者同樣以自身實驗一年,親身體驗各種不同嚴格標準的素食/有機飲食生活,在最嚴格的體驗中連動物製品都不能使用…只要想想生活中有多少的東西都含有動物性油脂就知道難度有多高。瞧!只要作家功課做足,寫得夠深入,自我實驗個一年,就可以產生一本有趣又啟發人心的現代寓言。發現作者是德國人,嗯,這個例子不算。

 

《下一個家在何方?》美國作家沒錯,書裡討論的也是美國問題,作者花了很大的心力梳理,追蹤密爾瓦基地區因付不出房租而遭驅離的家庭。雖然不能說是政策殺人,但政策將一群本就弱勢的群體推向注定的負向循環,說穿了就是委婉、用多點文字堆砌的政策殺人。真的是很厲害的作品。

 

十二年前的《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沒這麼深刻和發人深省,但很適合在2019重讀。冷眼旁觀每周都在起承轉合的中美貿易,下一個十二年又會演到哪?

arrow
arrow

    kathy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