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里是老北京.jpg 

我可沒寫錯字,書名是『這里』,不是『這裡』。

 

北京,一直認為是一生中一定得去的地方,因為它的歷史地位,因為它的具體存在,因為想站在長城上往塞外看,因為想聽聽看走在紫禁城的迴音。

 

是浪漫過頭了點,雖然還沒去過,我也想像的到實際的畫面可能會人山人海萬頭攅動,嚴重的空氣懸浮,現代化的王府井大街,看到的和聽到的,都會讓我忘了原來的聯想。不管怎麼樣,我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慢慢認識這個古老的城市。

 

原本在昆山人民路上的新華書局想找找看有沒有關於昆山的歷史或鄉土文學,根本找不到,連植物類的書都大多是教人如何養盆栽,真妙。

 

意外看到這本『這里是老北京』,很符合我的脾胃,聊的是『老』北京,而不是北京的旅遊景點;老北京對我而言是陌生的,京劇的流派之於我是另一個世界,北京飲食裡的眉眉角角讓人大開眼界,當然還有作者徐城北念念不忘的牡丹花和灰鶴。

 

講到京劇的流派,才知道往昔那個階級分明的世界,北京人又是怎樣又認真又不認真的看戲;曾經光輝的戲子伶人,是如何影響著平民百姓的人生大事。觀眾在戲園子看戲可以與鄰座聊天,可以吃花生嗑瓜子,也可以大聲說話;只有在主演作主要演唱時,靜下來聽唱;唱的好,可以大聲喝采,唱不好,可以喊倒彩把演員轟下台。

 

提到廟會集會,把幾個重要廟會從何時如何形成,大家逛廟會的情況講得非常生動。“縱然有多少摩登女郎去市場買高跟,然而小家碧玉仍然去廟會尋平底。她們走遍廟會的鞋攤,躲在攤後去試,試好了,羞答答地走回家。路上也許遇到穿高跟的女郎,但她不羨慕那些,有時反倒厭惡。她們知道穿上那種鞋會被胡同的人笑話,那是摩登,是胡鬧。”

 

年節婚喪的部分有一段很傳神的敘述:“在北京市的西四與西單之間,馬路西側的幾條胡同中,每當除夕來到之際,那些磨磚對縫的四合院大門開了,男主人在孩子們的簇擁之下,走出自己的院落,然後在自家大門上黏貼春聯。這春聯是需要本人所寫,貼出來就是給整條胡同的人看的—要看其書法,要看其文字,要看這張春聯與自家的大門是否妥帖。”

 

忽然覺得自己開始認識起這個城市了,我說的是那種隱隱約約的味道,只能用感覺沒法具體羅列的fu,那種會沉殿在城市居民的性格中,用字遣詞間才感受的到的小地方。“比如你問路—從甲地到乙地,你問怎麼走最省勁兒,回答則是都一樣,甚至對你這提問都有些生氣。他會尋思你問這幹什麼呢?莫非想討巧麼?如果在上海,情況則全然不同…如果你是個外地人向他這樣問路,那麼他腦子裡或許要先轉上這樣一個問題: 自己究竟有沒有必要告訴他?”妙吧!這里果然是老北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thy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