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朱棣.jpg 

明朝兩百七十六年,優秀崇高的人有好幾個,沉澱之後留下的是—朱棣和于謙。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後面有二十二個弟弟,出生時朱元璋還在和陳友諒打的難分難解,所以伴著朱棣長大的是戰場上的一切無常。跟在名將李文忠身邊,讓朱棣累積了深厚的軍事基礎,但因為不是朱元璋的接班人選,朱棣並沒有好好的受教育,毛澤東評為「半文盲」。十一歲時被封為燕王,二十一歲就藩北平,三十一歲時第一次身為主帥帶兵出征北元,不費一兵一卒讓北元太尉乃兒不花投降。怎麼看都覺得朱棣頂多成為一位名將。

但是朱棣是一位格局宏大,知人善任,帶領國家邁向富強的了不起的皇帝。

 

成祖.jpg 

朱元璋本來立長子朱標為太子,朱標卻在洪武二十五年死亡,於是朱元璋改立朱標十五歲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這讓朱棣很難心服。朱允炆及位後,開始削藩,將自己的叔叔們一家家的流放了。朱棣發動靖難戰爭,歷經四年打到南京,朱允炆燒了宮殿從此失蹤。

 

朱棣當了皇帝,創立了內閣來幫忙治國,並命解縉主編『永樂大典』。

永樂三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首先鄭和艦隊的造船技術,在今日也一直是個謎。兩萬多人的艦隊,出去繞一圈既宣揚國威又有效打擊海盜,重要的是,四夷來朝,讓人可以想見當時國力的輝煌。相較幾十年後葡萄牙人到處立竿佔位子的行為,真的很為明朝驕傲。

永樂五年,『永樂大典』完成。當時朱棣下令要修的書是一部「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直言,至於天文地制陰陽醫卜憎道技藝之言,備輯成一書,毋厭浩繁」的書,而這部『永樂大典』經歷上千人的採購辨析編撰,也確實成為了一部集中華文化大成的巨冊,甚至很多失傳的古代書籍後來都是從永樂大典輯錄出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同年鄭和回來,又馬上出發第二次下西洋去了。在這一年,張輔攻克安南(今越南),設交趾布政使司,意思是越南變成大明的一部分。

永樂七年,派邱福出兵韃靼卻全軍覆沒,朱棣身為當代最傑出的將領,於永樂八年率軍親征,但在這中間,鄭和又默默的出發他的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九年,命宋禮治理會通河。因為軍事考量,朱棣決定遷都北平,但是那個生產力不足的地方,若沒有完善的漕運,是會導致坐吃山空的。所以治理漕運的燒錢活動,在強大國力為後盾下展開了。

永樂十一年,鄭和下第四次西洋。

永樂十二年,朱棣再次親征,對象是後來坐大的瓦剌。這次戰役為了對抗瓦剌強大的騎兵,朱棣強化了火器的運用,創造了神機營,步兵,騎兵的結合陣法,堪稱當時最先進的戰術了。

以上種種看的出來,明朝的國力有多強,指的不是很會打仗,而是這些活動都非常非常花錢。

鄭和船隊.gif 

因為富強,之後的幾年花錢的活動繼續進行著。

永樂十五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八年,朱棣設置東廠。

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同年鄭和六次下西洋去了。

永樂二十年,朱棣第三次親征,這次是不聽話的阿魯台。

永樂二十一年,朱棣第四次親征,還是阿魯台,這年朱棣六十四歲。

永樂二十二年,第五次親征,班師途中病亡,年六十五歲。

 

什麼是皇帝的職前訓練?我看是見仁見智,殷殷呵護出來的接班人,常常出現後來變成爛柿子。倒是像朱棣,一生戎馬,可是格局很大,常常讓我納悶,他為什麼會想到要這麼做?他做皇帝之前不也只是個軍閥嗎!他打仗喜歡耍詐,所以面對朝中一干老狐狸,他可以比他們更工於心計。他搶了姪子的皇位,所以常常懷疑太子要越位,野心勃勃的朱高煦更是因此常常離間朱棣和太子。

 

朱棣眼光獨到,和朱元璋相比更顯得他知人善任。

馬三保,在洪武十四年藍玉奉朱元璋之命平定雲南時成了戰俘,後被燕王朱棣選為貼身侍衛,在靖難的鄭村壩之戰中,指出率領五十萬大軍的李景隆的破綻。永樂二年,朱棣賜姓「鄭」,於永樂三年開始總共七次,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海上冒險,梁啟超說過「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楊榮,建文二年進士,在朱棣攻破南京要進入大殿時,站出來擋在馬前說了一句「先謁陵乎,先即位乎?」讓勝利沖昏頭的朱棣,馬上被點醒撥轉馬頭,給老爹上墳先。楊榮極點精明還有準確的判斷力,在朱棣即位後,成為七位內閣成員之ㄧ。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班師途中病逝,當機立斷,奔馳上千里向太子報訊的人,就是三楊之ㄧ的楊榮。

楊士奇,楊榮,楊溥是朱棣留給朱高熾的顧命大臣,也是他們讓後面的兩個皇帝創造了十一年的「仁宣之治」。

鄭和.jpg 

老奸巨猾的朱棣做出很多慘無人道還有簒改歷史的事,後人多推論他是因為皇位來的不正,所以心虛所致。

鐵鉉,一介書生,在靖難戰爭中硬著頭皮學會了組織和守城,堅守住濟南,差點讓朱棣的靖難無疾而終。朱棣割耳鼻後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朱棣問:「甘否?」鐵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方孝孺,忠心耿耿,不願幫朱棣起草詔書,滅十族。

 

還有一堆殺來殺去的,就不寫了,就寫個人覺得作法太過頭的這兩個。思前想後,我實在不覺得朱棣有心虛,相反的我覺得他十分自信自己做皇帝做的很好。要說他篡改歷史聲稱自己是馬皇后所生,暗地派人搜索失蹤的建文帝等等行為是心虛,我倒覺得那是狡猾的他為了鞏固皇位所做的行為罷了;充滿心機本來就是朱棣的特色,而且因為這個特色,才讓他把皇帝這份活幹的有聲有色。

 

朱棣有著人性弱點,但是他所處的永樂年間,讓我在六百年後,同感驕傲。

 

***************************** 

于謙,土木堡之變後的信念,給我們力量,讓我們面對困難時,想想五百六十一年前,而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和盡其在我的精神。

 

土木堡之變,簡單說就是太監王振慫恿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統一蒙古的也先,卻在土木堡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消息傳來,北京城內亂成一團,因為朱祁鎮的親征已將最精銳的三大營全都帶走了,現在京城根本是不堪一擊。多數人認為應該馬上南遷,因為出戰可能會會導致大明的覆滅,南遷頂多丟掉半壁江山。

 

西元一一二六年,靖康之難,金軍渡過黃河,欽宗徽宗被俘,北宋滅亡。大明最終沒有淪落到北宋的下場,因為和當年的北宋相比,此時的大明多了一個人。

 城.jpg

于謙,書讀的好,二十三歲中進士,除了考試的四書五經,他也讀兵法,也許他的偶像文天祥真的影響他非常大。受「三楊」重用,讓他三十二歲時已位居正三品副部級,外放山西河南一帶巡撫,正統十三年被召入京任兵部侍郎,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時,是由兵部尚書鄺埜參與遠征,于謙留守。如果當年的佈署是反過來,也許我們就不用寫下一段了。

 

正統十四年(一四四九)八月十八日,主戰派和南遷派爭論不下時,于謙的一句「獨不見送南渡事乎。」震醒了猶豫不決的人。兵部侍郎于謙承擔下來的是一個沉重異常的重擔,文人出身,根本沒有實際帶過兵的經歷,面對強大的敵人壓境,手邊幾乎沒有可用之兵,于謙應該是恐懼的。我無法想像當時的壓力會有多大,做的不好,會導致國家加速滅亡;但是做的不對,國家是一定會滅亡的。于謙,你真的真的是勇者,你戰勝的是那又黑又大的畏懼;心生畏懼是人的本性,如果你能咬著牙辦到,我們相信我們也可以。

 

于謙先徵調了能調的後備軍,包括兩京河南備操軍、南京山東備倭軍和江北所有運糧軍,並指示所有受召軍隊由通州入京,原因無他,京城的糧食不夠,而通州是當時最大的糧倉。自八月十九日起,于謙開始了他的總動員,從軍隊的召集到訓練,糧食儲備和城牆修補,于謙在和時間賽跑,在十月十一日也先兵臨北京城下的這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到底還有什麼事呢!

八月二十一日,也先挾持朱祁鎮到宣府要求守軍開門,守軍以「鎮臣楊洪已他往。」不理也先。也先移往大同,大同守軍郭登「臣奉命守城,不知其他。」一樣不理也先的擄人勒贖。

八月二十三日,群臣在早朝時一時群情激憤,打死了太監王振的同黨錦衣衛馬順和宦官毛貴和王長隨,並清算了王振一家。

九月六日,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正式即位,被俘的朱祁鎮身分由皇帝變為太上皇。

十月一日,被耍夠的也先,出兵紫荊關,並於十一日打到北京城前。

 

于謙已經準備好了,在開戰前于謙將最重要也最激烈的戰場「得勝門」,分配給自己鎮守。還有幾道著名的軍戰連坐法。

「凡守城將士,必英勇殺敵,戰端一開,即為死戰之時!」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

「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

「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這是真正的背水一戰,不勝,就死。

對守城的官兵來說,于謙傳遞給他們的信念,是他們在六天後擊退也先的關鍵,是以一種根本就沒打算活著回去的拼命在打這一場北京保衛戰。這場戰爭的結果現在當然很明顯,因為明朝又多了一百九十五年。將士用命,兵法布陣,神機營再次建功,都是致勝關鍵,但是別忘了,精銳部隊早在土木堡陣亡,這一群後備軍和二線人員,擊退的是再次統一的蒙古騎兵。

Yu_Qian.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明朝那些事兒
    全站熱搜

    kathy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